15年风电江湖风云录:藏在TOP10榜单中的成功与失败密码!

admin 阅读:98 2024-10-16 18:17:48 评论:0
文| 华夏能源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经典如这一句,放在已度过十五岁生日的中国风电行业,也是绝佳的概括。王座易主、龙头变更是商业的常态,中国风电发展史上,企业名次排位变化正是行业发展的映射。回望风电整机行业,从2009年到2023年的15年,在行业发展周期性变化以及“双碳”政策的影响下,经历多轮洗牌。2009年,中国风电整机商共63家,其中国企39家,民企24家;到了2023年,有新增装机的整机商仅为15家。而在这期间,整机企业曾一度达到100余家。与进入、退出同步的是,风电整机商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变化,这一切均反映在年度新增吊装容量榜单上。透过榜单可以看到,一些厂商曾经高光闪耀,但很快就暗淡隐没;一些厂商曾经名不见经传,却突然迅速崛起,跑成行业黑马;也有些厂商多次穿越周期,稳居行业前列。华夏能源网细数三个时间阶段整机厂商的排名次序变化,来一起看看这十五年风电江湖的风云变幻:2009~2013年吊装“十强”(制图/华夏能源网)2014~2018年吊装“十强”(制图/华夏能源网)2019~2023年吊装“十强”(制图/华夏能源网)明星陨落:没有永远的“铁王座”风电整机行业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两个关键词:低价竞争和大型化。事实上,早在15年前,老牌整机商华锐风电便将这两条策略运用的淋漓尽致,由此也奠定了它当时的龙头地位。华锐风电成立于2006年。彼时国内风电市场多为850kW小机组,华锐风电重金从德国引进1.5MW风电机组生产技术,中国风电实现从kW级到MW级跳跃。随着政策明朗,占得先机的华锐风电乘风而上,领先行业3年多。华锐风电在兆瓦级风电市场抢占高点后,随即采用低价战略来攻城略地。2008年甘肃酒泉风机项目招标,华锐风电不惜代价压价,最终拿下大量订单。此后更是频繁低价竞标,抢上行业龙头之位。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华锐风电新增风电吊装容量连续3年国内第一,全球一度排名第二。然而,激进策略给华锐风电带来成绩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公司很快就曝出应付账款和库存居高不下,安全事故和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客户流失、业绩下滑等问题。最终,公司创始人韩俊良“虚报超24亿营收事件”,成为压垮华锐风电的“最后一根稻草”。2017年,韩俊良被判刑后,老东家大连重工集团对华锐风电完成重组,三年后摘牌退市。期间,在年度新增吊装排名榜上,华锐风电名次是一路下滑,到2015年后,在TOP10榜单中再也见不到了华锐风电的名字。纵览15年整机商年度新增吊装排名榜单,令人唏嘘的“陨落”者还有湘电风能和联合动力。湘电风能成立于2006年,初期发展极为稳定,从2009年到2017年9年间,其在榜单中一直处于第5名到第7名之间。但是始终没能再上一层楼,从2015年开始下滑,跌出了前5;到2018年则下滑至第8位,2019年继续下滑至第9位。到了2020年之后,彻底从TOP10榜单中消失。对于排名下滑的原因,湘电风能曾表示,一方面是对市场的误判,另一方面是对外购件质量把关不严。据了解,湘电风能由于过分强调订单品质及价格,从2015年开始公司订单大幅下滑;另外,由于外购件质量问题,公司损失重大,仅2018年因风电外购件质量损失就高达6亿元。另外,湘电风能彻底败退还是在2020年“抢装潮”前后。在时间节点上不谋而合的是,曾经风光一时的联合动力也是在此时迎来命运的转折点。说起联合动力,辉煌程度不亚于华锐风电。2009年—2010年,联合动力排名第4位,2011年排名第3位,2012年—2015年更是连续4年位居第2位。但之后,联合动力的排名便开始下滑,而远景集团则冲上去,成为了行业“榜眼”。2016年—2018年,联合动力退居第4位,2019年退到第8位,而到了2020年之后,则一直处于第10位。从时间上看,联合动力失利于抢装潮,但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联合动力最早隶属于国电集团,而全球最大的风电运营商龙源电力也属于该集团。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集团内绝大部分订单能够“内部消化”,联合动力的稳定发展也受益于此。2017年11月,国家能源集团重组完成后,联合动力随国电集团划到了国家能源集团。联合动力的排名下滑也正发生在此前后。不过,悲观的背后也有乐观的一面。尽管名次下滑,联合动力还一直处于行业TOP10之列,背靠五大电力中体量最大的国家能源集团,公司依然有提升排名的可能。对于华锐风电和湘电风能来说,也不满足于陨落的命运。目前,湘电风能已经与哈电风能合并,并更名为兴蓝风电;华锐风电也正式被大连重工控股(最新重组进展见华夏能源网此前报道《卷土重来!“老东家”正式控股华锐风电》),而大连重工此举的目的则是“实现从风电零部件供应商到整机供应商的战略升级”。在新的变局之下,两家公司能不能重获新生,还充满未知。黑马崛起:成功绝不是靠运气巨头退位的同时,必然有“黑马”补位。历年榜单显示,近5年来,远景能源、运达股份(SZ:300772)、三一重能(SH:688349)长期位居TOP 5之列。在15年前,这三家企业都还是名不见经传。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用10年时间成功跻身行业主流呢?三者之中,运达股份具有强大的国企背景,前身为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风能研究所,实控股东为浙江机电集团;三一重能背靠国内工程机械领域巨头三一重工,据了解,三一重能曾立下一个flag——成为风电领域的三一重工。相较之下,远景能源身后并没有“大树”,是一家纯粹的民营、从零起步的风电整机厂商,完全靠科技创新和灵活机制跑到了行业前列。运达股份成立于2001年,是名副其实的老牌风电整机商,不过命运颇为曲折。在2009年,运达股份在国内整机商中排名第八位,然而从2010年到2012年3年间,却退到了十名开外,直到2013年才重返前十(排名第十)。此后,运达股份排名缓慢提升,直到2019年进入TOP5,此后一直位居TOP5内。在2023年,运达股份更是将明阳智能挤下,位居榜单第3位。三一重能是“后起之秀”的代表,公司不仅成立较晚(2008年4月),而且直到2019年前,其排名还在10名开外。但到了2020年,一下子跳到第6位,在2022年和2023年,均处于榜单第5的位置。相对运达股份和三一重能,远景能源成长更为迅猛。在2012年前,远景能源还未进入TOP10,2012年一跃至第7位。此后,远景能源便“一路开挂”,从2013年开始,稳居TOP5之内,2016年后一直位居榜单第二位。到了2023年,新增吊装容量与排名第一的金风科技仅差80.7MW。值得一提的是,运达股份、三一重能、远景能源三匹黑马迅速崛起,与2020年前后风电“抢装潮”带来的红利不无关系。彼时,由于下游订单需求剧增,而头部整机厂家产能有限,行业出现“一机难求”的现象,毁单事件时有发生。这三家企业恰好凭借强大的产能,加速“抢单”,吃足了行业红利。而且,当时的风机普遍处于高价位,三家企业也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细究起来,三家厂商的成功底座略有不同。运达股份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客户群体以央国企为主。其在上市招股书中介绍,“公司的客户主要为内部考核程序严格的央企,并且这些企业一旦成为公司的客户,后续订单逐年增加。”三一重能和远景能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全产业链模式。远景能源从2009年开始,逐步具备了变流器、变桨系统、发电机、叶片、齿轮箱、主轴承等核心部件的自研自造能力;而三一重能的产业链更为漫长,甚至连机舱、底架、轮毂都自研自造。全产业链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受供应链的制约,这也是它们能够在抢装潮期间保证产能的关键。但这一模式也要承担显著的风险:如果没有大规模制造能力和产能消化能力,很难应对高投入带来的高成本挑战。值得一提的是,在风电整机行业,远景能源一直是“特立独行”的另类:在国内风电排行前五的巨头中,远景能源是唯一不上市的公司;当行业均把风机制造作为传统制造业来做的时候,远景能源却提出了“用软件定义风机”的口号,打造出极为吸引眼球的“智能风机”概念;当行业企业为争夺风资源优质区域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远景能源却开发出了低风速风机,由此打开了一个新的增量市场空间。也正是这诸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让远景能源跑成了行业巨头。强者恒强:穿越周期的秘密成熟行业的发展规律,自然是“强者恒强”。在风电整机行业,也有数家企业是榜单上的“常青树”,最据代表的就是金风科技(SZ:002202)和明阳智能(SH:601615)。在过去的15年,除了2009年、2010年,金风科技排在华锐风电之后外,其余连续13年均位于榜首,而在2022年和2023年,年度新增吊装容量更是超越了维斯塔斯,雄居全球第一。明阳智能从2009年起,15年间一直位居行业TOP5之内,从2013年到2022年10年间,除了2015年位居第4外,均排名第3。在2023年,在海上风电领域,明阳智能新增装机容量更是超越了电气风电,打破了后者10余年的海风龙头地位,拿下了海风整机商的“铁王座”。金风科技和明阳智能两家公司,均和国内风电前辈王文启有着不解之缘。王文启是是中国风电行业的奠基人之一,曾担任新疆水利水电研究所所长,金风科技“掌门人”武钢深受其影响。而明阳智能最初毫无风电行业技术储备,是在王文启的帮助下,与德国著名风机设计公司Aerodyn签约委托设计开发合同,委托后者为公司设计风电机组。不过,金风科技与明阳智能在技术及经营风格等多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技术路径(双馈、直驱、半直驱三种技术路径)的选择上,金风科技一直倾向于永磁直驱技术,而明阳智能则是半直驱的拥趸。在经营战略上,金风科技显得保守稳重,而明阳智能则相对激进。例如,在当前开发最热的海风领域,金风科技虽然在2022年已经下线了16MW机组,但并没有大张旗鼓的拿单子、抢项目。而明阳智能不仅在单机容量上寻求突破,更是在漂浮式、“双头”机组等新技术上敢闯敢干,不可谓不“勇敢”。金风科技掌门人武钢曾表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逐步进入到资本运营、资产经营和生产科研经营“多条腿”走路的模式。因此,金风科技一直是强调业务均衡发展。金风的发展思路,与掌门人的指导思想分不开。在产品方面,金风科技和明阳智能不仅海上陆上全覆盖,而且集中式、大基地、分散式、常规海拔、高海拔等多种场景均有相应的产品。在客户开发上,不仅拿央企订单,地方订单和民企订单也都在手,且较为分散,大客户依赖较低;在市场方面,两家公司国内和海外均有布局。除此之外,在过去15年,一直位居TOP10的风电整机商还有电气风电(SH:688660,上海电气)、东方风电(东汽)和中国海装(海装风电)。15年间,三者的排名大致在第6位和第9位之间起伏。其中,电气风电在整机商榜单上最好的名次是在2020年,排名第4。曾连续8年夺取海上风电第一的宝座;东方电气最好的名次是在2009年和2010年,仅次于华锐风电和金风科技,排名第3位;中国海装最好的名次是在2015年—2017年,连续3年排名第5。电气风电、东方风电和中国海装三家整机商,均有央国企背景,具备高精尖和大规模制造的基础。在市场选择方面,尤其是电气风电和东方风电,发展早期更倾向于海上风电。因此2021年海上风电抢装潮过后,由于海风开发疲软,两家公司受到的影响最大。但海风市场的转机已出现,随着海风开发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三家厂商又迎来利好的局面,开始加快研发与市场布局:今年6月底,中国海装自主研发的18兆瓦中速全集成海上风电机组在辽宁完成吊装;8月初,电气风电研发生产的18兆瓦级平台首台样机在广东完成吊装;而在10月12日,东方电气又下线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但是,海风市场前景打开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前有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的持续加码,后有三一重能、运达股份的大胆试水,电气风电、东方风电和中国海装能否凭借海风再打一场漂亮仗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本文 htmlit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m.dgghz.com.cn/baike/1196.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